第 4 天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騎駱駝。莫高窟主題電影、球幕電影、洞窟)
導遊建議一早先去騎駱駝,下午再去莫高窟,可避開酷日,事實證明這是明確的選擇。大西北雖然無時差,實際上卻是晚了兩小時左右,九點相當於七點,太陽不烈,有涼風,比想像中還要舒服。
鳴沙山與月牙泉是在一塊兒的,位於敦煌市南郊7公里,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據說狂風起時,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因而得名為鳴沙山,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風光十分優美,是一處神奇的的綠洲奇觀。
在敦煌市區就能看見沙漠景觀,非常超現實,似乎有點能想像古代詩歌中那種跨出城門就浩瀚無際、荒涼的感覺,果然要親自體驗過才能感受。
戴上面巾順便變身[採茶阿嬸二人組],大推萬用頭套好用,可防風砂進入口鼻又可防曬
門票120,導遊收走報帳了,跟團都不知米價,拍照留念一下
租鞋套15rmb,可防止鞋子褲子進沙。我心想為何要用這種難看的顏色,很滿坑滿谷橘腳人很像小小兵之類的生物入侵XD。芝芝推測鮮豔方便工作人員撿拾回收
出了小城門就是整片沙漠
我和今天的駱駝小夥伴。導遊耳提面命了幾點騎駱駝注意事項:
1.不要撐傘,一來會開關會嚇到駱駝,騎乘時也不好抓握
2.和駱駝合照,要在前腳側邊,不可在頭或後腳處,容易被攻擊,口水酸度高
3.不可開閃光燈
駱駝其實很溫馴,有拉伕牽著,依循指示沒什麼太大危險,駝峰摸起來QQ的
出發囉~~
現場人潮洶湧,還好動線規劃不錯,不至於擠在一團
跟著隊伍移動,慢慢走到沙漠中央,更有廣闊之感。
是不是很有古代商隊的感覺 :)
騎乘時間大約40分鐘,時而下凹谷、時而上丘稜、斜坡,隨著駱駝的動作調整重心,很有趣的體驗,比騎馬還舒服多了,就是該邊有點酸痛
地祥師父取經去!!
這張是當地攝影站拍的,會幫你洗好掛在出口,你喜歡就買下,一張二十。也可付給拉伕小費,幫你全程拍攝(用你的相機)
辛苦了,沙漠之舟
他們在惡劣環境中總是從容不迫,實在太厲害了
芝芝幫我側拍,我正在掏相機,一手抓扶桿,一手要拍兩台相機手忙腳亂
月牙泉
當初就是對月牙泉的照片一見鍾情,才選了絲路行程,完全就是軒轅劍電動裡的場景阿!!!!超美!
(當然 遊客也是滿坑谷)
另個角度~~也好美~~
多虧芝芝與師父辛苦爬上山丘拍攝的,才能一窺全貌。我整個發懶待在古樓裡面幻想自己是古代人
以前的泉水很多,比現在大了一倍,曾經一度乾枯,在政府搶救下稍微恢復些。
這些樓都是後來照舊仿建的,還是相當有古代城鎮的味道
走出月牙泉,有一處處給旅人乘涼的小亭子,此時已接近十一點鐘,開始熱了
如果有興趣,可以爬上山坡玩[滑沙]
山腰處的人潮聚集地,就是拍攝月牙泉視野最好的地方(前面那張居高臨下角度就是在這拍的),爬上去要二十分鐘左右,階梯有點陽春
當地名產[杏皮水],杏子皮做的,看看成分,其實也就是加工果汁,味道有點像是桃子汁,酸甜果香
千年莫高窟
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迄今已有1643年的歷史,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彩塑2499身,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之所以會發展出這種大型佛教藝術,主要因為自張騫開通絲路以來,敦煌便成為進入西域的最後關口,西行商旅在此整裝備量之外,也為未來之行祈求佛祖保佑,平安歸來的旅人則造窟還願,成就了現在的豐富樣貌。
據稱西元366年,兩位僧侶行經敦煌鳴沙山,突然見到山頂有金光籠罩,宛如千佛現身,立即四處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紀念。爾後,各朝代的人民陸續在此建造佛洞,類似家族佛堂功能,一直到明朝海上絲路崛起才逐漸沒落。
至今在敦煌地區的石窟區,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等。現存的492個洞窟中,保存著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的壁畫,風格殊異,可以看到佛教藝術逐漸由外族粗曠風格轉向中國工筆畫風的漸變狀態,非常有意思。
歷史電影<千年莫高> 球幕電影<夢幻佛宮>
(圖片轉自官網)
在參觀之前,先乘坐小車到達遊客中心,<千年莫高>拍攝很用心,介紹莫高窟的歷史發展。球幕電影將觀眾整個罩住,像身實際進入洞窟一般,質感很棒(冷氣太舒服了,有點昏昏欲睡)。
要進入重頭戲囉~~
目前的參觀方式很嚴格,有八條參觀路線,由導覽員隨機帶領,旺季可看8個窟,門票160,淡季12窟,門票80。
好處是可以錯開人潮,不至於擠壞洞窟,看完每個窟馬上鎖門,遊客是無法隨意亂逛的。
有三個窟是必看的:17(藏經洞) 130(南大像) 148(涅槃窟),我們另外看了96(九層樓大彌勒)171(盛唐)、203(初唐)、251(北魏) (還有一個忘了)
(圖片轉自網路) 96窟大彌勒
藏經洞很小一間,藏了五萬卷,大部分都在清朝時被英國法國買走了
(圖片轉自網路)
251北魏時期,畫風粗曠,一看就是西域來的,根本表現主義來著!! 當初的鉛白顏料氧化成黑色,變成現在的黑臉菩薩
佛教剛傳入時,為了親民,把佛洞修築成家屋(頂)形象,讓信徒好像回到家一樣
(圖轉自網路)
203初唐風格,已經發展成熟,工細生動
許多窟內的雕像在清代重修過,臉部表情不是呆滯就是兩眼脫窗,還有的像咕嚕,不知道當時的工匠是有多大怨念阿。相較之下,唐代技術真是出神入化境界了
原始的洞窟外貌
現在的外牆用水泥加固,裝上鐵門鎖、防蟲網
現已加裝階梯,堅固安全,四通八達,可輕鬆到達各洞窟。內部是禁止攝影的,沒法拍攝。
最高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96窟,有9層樓之高,裡面的彌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層樓更成為莫高窟最大建築,也是莫高窟的標誌。
只看八窟實在是意猶未盡,只好到書店翻翻畫冊多了解一些,導覽員非常專業,看得出對於古物很有熱忱
經過莫高窟文化洗禮,對於佛窟藝術產生興趣了,想看看其他地區的風格表現,有機會一定要去造訪一下!!
整理照片時,意外發現我的動作跟旁邊的大媽一模一樣,我揮手他揮手,我攤掌她攤掌,你....有事嗎!囧!
完了~我是大媽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