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的文化遺產是以佛教文化為核心,進入寺廟前先來複習一下相關文化與注意事項
[泰國的佛教信仰]
佛教發展於印度,後來向外傳播發展,分成兩大系統:
北傳佛教(大乘佛教/下座部佛教)>中亞>中國漢地及西藏>朝鮮半島、日本>越南>蒙古等地
南傳佛教(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
泰國有95%的泰國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並混有民間宗教(如祖先崇拜)及源自泰國華人的中國民間信仰的成份。
[入寺服裝禁忌]
入寺服裝的限制比我想像的嚴格,一般來說大都禁止細肩帶、無袖、短裙短褲、緊身褲之類,跟我們去土耳其清真寺的規定差不多,但這兒連「破牛仔褲」可都不合格喔。大家要留意留意。好在寺院都有出借長圍裙,不然歐美遊客99%都進不去啦。好在我阿桑寬鬆防曬風的服裝在這裡走跳都沒問題的。
[拜佛姿勢]
泰國人在佛殿內的祈求姿勢是「曲膝側坐」,雙手合十(如下圖中央)。與台灣正跪或盤坐不同,看坐姿就可知道是觀光客還是在地人。
古城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就是寺廟建築與宗教文化了,光是2.25平方公里的清邁古城就有30多間寺廟,跟隨著清邁古城700多年的歲月存留至今。這次清邁之行我們參訪了8間寺廟,4間位於古城內,另4間位於近郊,建築各有特色,在在讓人感受到莊嚴虔誠的氛圍。這篇先介紹位於古城內的清曼寺Wat Chiang Man、柴迪龍寺Wat Chedi Luan、盼道寺Wat Phan Tao、帕辛寺WatPhra Singh。
一、清曼寺Wat Chiang Man
第一天早上6:30到達清邁機場,一團混亂中搭議價了一台300元的廂型包車稻古城。先到旅館吃早餐後便睡到11點,中午騎著旅館的腳踏車開始古城漫遊,第一站到達北邊的清曼寺,清曼寺與帕辛寺、柴迪龍寺,並列清邁古城內三大重要佛寺,是泰北三王共同建立的皇家佛寺。
相傳西元1296年建成,是當年孟萊王在清邁興建新城期間曾暫住的地方。現在的寺內有兩個主殿,一個佛廳,藏經閣及一座大象佛塔,融合蘭納和斯里蘭卡風格。
主殿背面
主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造於1465年。
[側殿玉佛寺] 內供奉了兩尊古老珍貴的佛像,一尊是只有20多公分的大理石佛像(Phra Sila),據傳來自八世紀的北印度錫蘭古國(斯里蘭卡),佛像上鑲滿了寶石,相當珍貴。當地民眾認為佛像具有降雨的力量,每年四月初雨季開始前,佛像就會被請出來巡視各地,以祈求該年雨水豐沛。另一尊高約10公分的水晶佛像(Phra Sae Tang Khamani),距今約有1800多年的歷史,造於羅渦國時期,後被帶到哈利奔猜王朝的首都南奔府,孟萊王在攻陷南奔時獲得水晶佛像,後來便將水晶佛像請到清曼寺供奉。水晶佛像歷經多次戰火仍完好無缺,因此民眾認為該佛像能扺禦災難。(在佛殿內為了不打擾信徒,就沒多拍照了)
側邊的玻璃櫃內供奉很多舍利子,有的直徑一公分以上,第一次親眼見到很是新奇,通常只有得道高僧才能在死後燒出舍利子,滿心崇敬。
[大象佛塔], 以15頭圍繞著的石雕大象為底座
[戒堂]
[藏經閣]
建於水池中央以防止蟲進入蛀壞經書。門口一座小橋連通。
寺內的僧院
寺院環境清幽,遊客不多,坐在樹蔭下吹吹涼風,很是愜意。
二、柴迪隆寺Wat Chedi Luan
除了第一個拜訪的清曼寺是白天參訪,其他三個寺廟都穿插在晚上的夜市吃逛行程中,避開了人潮與高溫,打上燈別有氣氛,可惜手機拍不出細膩的光感。
第三天晚上來到了位於週日夜市中段的柴迪隆寺,門票40元,我們到達時主殿已關閉所以不收費,索性在外面散散步。夜晚的清邁古城大約28度,避開人潮與攤商,還挺涼快。
清邁古城寺廟眾多,柴迪隆寺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間,位於清邁古城中心位置,泰文意指「大佛塔寺」,寺內的大佛塔是清邁的地標之一。契迪隆寺創建於1411年,而佛塔建於1441年,建成時高達85.4米,後來經歷1545年大地震、風災和16世紀泰緬戰爭,塔頂塌毀,高度僅剩60公尺,週邊環繞的大象雕像不是沒了就是有所毀損,膽仍是城內最宏偉的建築。往上的樓梯口有蛇神那伽,現在四面擺放新的佛像。
大門進去正對的就是大殿,入口處有兩隻昂首金龍,很有氣勢。
繞過大殿來到佛塔的面前,四個面各有不同風情,夜晚光影的折射使得歲月累積的雨漬、凹痕、風化更加鮮明,在感受到人文壯麗的同時,也看到戰爭摧殘的軌跡。
古木參天
[胖胖阿羅漢Tan PraMahaKajjana]
另一側的建築裡,有一尊阿羅漢像,傳說因為他長得太過俊美,讓人誤以是佛陀世尊,也有人笑說想取他為妻,他為了隔絕世俗眼光,影響修行,所以決定吃肥弄醜,修成了胖胖佛。
三、盼道寺Wat Phan Tao
是柴迪隆寺的附屬寺廟,同樣歷史悠久,建於14世紀。盼道寺中的盼道(Phan Tao),泰文指的是千個火爐,也就是負責鑄造佛像的地方,清邁碩果僅存的具有蘭納風格的古老柚木建築。每逢萬佛節、三寶佛節、佛誕及水燈節,這裡都會點上燭光,舉行儀式,景色很美,是遊客必到之處。
盼到寺的小庭院令人驚豔,週日當晚順道參觀,恰巧看見點燈的佛像與裝飾華麗的景緻,隔日晚上再來就已拆除,印證了一期一會的機緣可遇不可求。
佛陀靜靜盤坐於樹下,水池隔絕了俗世的干擾,倒映星光點點,超有意境。
水池旁邊的裝飾景色,色彩秀麗繽紛,很超現實。
四、帕辛寺WatPhra Singh
最西端的帕辛寺,建於西元1345年,是清邁古城區規模最大佛寺。孟萊王用於供奉其父親的骨灰。後經多次擴建才形成現有規模。寺內有東西南北4座佛殿,分別有長廊相連,成四方形,每座殿內供有一尊金身大佛,正殿萊甘堂內供奉有被視為泰北最具靈性的三尊佛像。院內有許多不同的寺廟建築,被譽為泰國建築的精華。(我倆已經逛到腿痠眼昏,隨意繞繞就離開了)
除了佛像,柱腳下擺放泰皇與皇后的照片供民眾參拜。
寺院有一座高約20米的大金塔,建於16世紀,據說塔內保存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子。
「Donation box」
這次泰國行複習次數最多的英文單字,就是捐獻箱「Donation box」,有廟就有箱,幾天下來我也捐獻了不少,印象深刻。
景點歷史參考自
泰好網https://www.taithaione.com/tw/article/213
窮游網https://place.qyer.com/mguide/2726/